1931年8月,由于清华对教授游学假的准则组织,朱自清前往英国进修一年言语学和英国文学并周游欧洲五国,作为吃货的他,回国后不只在宣布并结集出书的《欧行杂记》中颇涉食事,在日记中提到去吃过的中饭馆名录更是笔者寓目文献中之较多者,为咱们了解英国特别是伦敦中饭馆的状况,留下了名贵的资料。稍后夏鼐先生留学伦敦四年余,也留下了不少中饭馆记载。因而,虽然我在《饮食西游记》(三联书店·日子书店2021年版)中已有专章《英国中餐:从水手馆到香港馆》评论晚清民国的英国中饭馆,但这很多的新史料,仍足以成一新华章。
朱自清一、笑谑英伦饮食朱自清先生在《伦敦杂记·吃的》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:
提到欧洲的吃喝,谁总会想到巴黎,伦敦是算不上的。不用说其他,就说煎山药蛋吧。法国的切成小骨牌块儿,黄争争的,油汪汪的,香馥馥的;英国的“条儿”(Chip)却半黄半黑,不冷不热,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,只能够当饱罢。再说英国饭吃来吃去,主菜无非是煎炸牛肉排羊排骨,配上两样素菜;一个人家住过四个月,只吃过一回煎小牛肝儿,算是新花样。(朱自清《欧游杂记》,三联书店1983年版,155页)
《伦敦杂记》他的朋友林语堂先生也曾对英国的饮食大加贬损:英国人不严肃认真地对待饮食,而把它看作一件马马虎虎的工作,这种风险的情绪能够在他们的国民日子中找到依据。假如他们知道食物的滋味,他们言语中就会有表达这一意义的词语,英语中本来没有“cuisine”(烹饪)一词,他们只要“cooking”(烧煮);他们本来没有恰当的词语去称号“chef”(厨师),而是开门见山称之为“cook”(伙夫);他们本来也不说“menu”(菜肴),仅仅称之为‘dishes’(盘装菜);他们本来也没有一个词语能够用来称号“gourmet”(美食家),就不谦让地用童谣里的话称之为“Greedy Gut”(贪吃的肚子)。事实上,英国人并不供认他们自己有胃……英国人感兴趣的,是怎样坚持身体的健康与健壮,比方多吃点捍卫尔(Bovril)牛肉汁,然后反抗伤风的侵袭,并节约医药费。(林语堂《我国人》,学林出书社1994年版,325页)
曾任中央日报驻伦敦特派员的名记徐钟珮爽性说:“英国底子无所谓烹调,随意什么蔬菜都是拿来白煮,我常说在英国当厨司要算全国最简略的工作,凡到过英国者,都知道英国菜的单调乏味。”(徐钟珮《伦敦和我·我国菜馆》,《中央日报周刊》1948年第5期。徐钟珮有时也写作徐钟佩,比方此文以《伦敦的我国菜馆》之名在《一四七画报》1948年第7期宣布时,即署名徐钟佩。)
朱自清此行陆路由苏俄先抵巴黎再赴英伦,故先吃法国菜,颇觉价廉物美:“1931年9月7日,巴黎:饭于法国饭馆,值五法郎七十五生丁,一荤两素,有啤酒一瓶,甚廉也。”所以到伦敦,外国菜中,也先吃法国菜,居然也相同觉得价廉物美:“1931年9月11日,伦敦:饭于里昂餐厅,廉而不取小费,甚佳也。”第二天便接着去,感觉却不那么好了:“1931年9月12日,伦敦:晚饭于里昂餐厅,羊肉甚欠安,账误算,余言语缺乏用,无以难之。”至于去英国的小馆子,则不置评:“1931年10月18日,伦敦:晚与陶君、王昭隽君配偶饭于一烤肉馆。”“1931年10月19日,伦敦:午在方便奶制品店(Express Dairy)吃饭。”大约由于滋味欠好。直到一个月之后(1931年11月25日,星期三),在相对高级的帝国饭馆进餐,才觉得好,但“午饭好是好,就是价钱贵”——一分钱一分货,英国人也仍是能做出好滋味的,但性价比却缺乏以吸引人,所以便“和陶约好星期五晚上到里昂餐厅去”;“1931年12月30日,伦敦:在皮卡迪利广场的里昂餐厅用餐”,持续吃价廉物美的法国菜。后来朱自清也找到一家价廉物美的英国大饭馆:“1931年12月8日,伦敦:晚上和陶一同到牛津角饭馆去吃饭。正如屠告诉我的,这是‘穷光蛋的宫廷’!这个雅号是一些英国学生取的。在我早年到过的饭馆中,它的确是最大的。这家饭馆不只规划巨大,并且装潢富丽,乐队也很好。咱们能够在楼上一向坐到十二点钟。这儿的食物比一般餐厅要好得多。”(《朱自清文集》第九卷,江苏教育出书社1998年版,41、42、59、77、95、82页)
牛津角饭馆是“穷光蛋的宫廷”,帝国饭馆也仅仅相对高级,横竖“头号饭馆没去过”。除了法国菜,在欧洲大陆负有盛名的意大利菜,朱自清也不行能不尝,虽然也不是头号大饭馆:
意大利的馆子却去过两家。一家在牛津街,规划很不小,晚饭时有女杂耍和跳舞。只记住那回榜首道菜是生蚝之类;一种特制的盘子,边上围着七八个圆格子,每格放个生蚝,吃起来很雅相。另一家,由斯敦路,也是个火热当地。这家却小小的,通心细粉做得最好;将粉切成半分来长的小圈儿,用黄油煎熟了,平铺在盘和里,洒上干酪(计司)粉,轻松鲜美,妙不行言。还有炸“搦气蚝”,新鲜幽香,蝤蛑,瑶柱,都不能及;只要宁波的蛎黄好像近之。
朱自清在伦敦一年,自己不煮饭,“每天去吃两顿饭”,按理说吃的店不少,但除了多记了几家法国、意大利餐厅(当然记中饭馆特别多,后叙),英国本乡饭馆记住不多,或许由所以小店,或许由于对英饭馆不甚待见,在给陈竹隐的情书中也说得甚简略:“此间饭馆大都女子款待。我去的是一种不给小账的店,款待有好有坏!有些款待真有些可怕!如某款待睫毛甚长,好像什么也看不入眼,又一个问要什么菜,老伸出下巴来说,这两个最厌烦了;她们在一家,我因而不常那家去。”(朱乔森编《朱自清爱情信件手迹》,1931年10月21日信,江苏教育出书社2001年版,75页)
朱自清日常所去的这种小饭馆,大约就是他以为最能代表英国烹饪的茶饭馆:
旧城馆子和茶饭馆等才是本国滋味。茶饭馆与煎炸店其实都是小饭馆的别称。茶饭馆的“饭”原指午饭,但是卖的东西并不简略,吃晚饭满成;煎炸店除了煎炸牛肉排羊排骨之外,也卖其他。
茶饭馆廉价的有三家:拉衣恩司(LYONS),快车奶房,ABC面包房。每家都开了许多店子,遍及市表里;ABC较少些,也贵些,拉衣恩司最多。快车奶房炸小牛肉小牛肝和红烧鸭块都还可口;他们烧鸭块用木炭火,所以颇有我国风味。ABC炸牛肝也可吃,但火燎肝老,总差点儿事;点心烤得却好,有几件比得上北平法国面包房。拉衣恩司好像没甚么超卓的东西;但他家有两处“角店”,都在闹市转角处,那里却有好吃的。角店一是上下两大间,一是三层三大间,都可容一千五百人左右;晚上有乐队吹打。一进去只见黑漆漆的坐满了人,过道处窄得能够,但是气候较为阔大(有个英国学生讥为“贫民的宫廷”,或许不错);在那里我往往找了半响站了半响才等着空位子。(朱自清《欧游杂记》,三联书店1983年版,157-158页)
这些他在日记中约略说过,仅仅想这茶饭馆,是不是与后来香港流行至今的茶餐厅有些根由呢?因乏资料,暂不深化,但他一则日记的表述,则甚挨近:“1932年1月6日,伦敦:早晨同柳说话。咱们在邻近一个茶馆里吃午饭。这个茶馆只要一些工人光临。”(《朱自清文集》第九卷,江苏教育出书社1998年版,99页)
朱自清对英国饭馆没什么好点评,但关于他自己和朋友的房东的烹饪手工,却是好说过屡次,不由不令人形象深入,几乎觉得有些失常:
1931年11月1日,伦敦:上午赴徐子俊君处,与游温德渥滋卡门,尚可取。徐君寓一人家,只一寓客,房东系寡妇,原为德籍。徐云善烹调,煮鸡汤如我国做法,每周二次吃鸡,全膳才三十五先令也。
1931年12月26日,伦敦:在柳的住处用早饭,我想,这儿的膳食比咱们住处的好,由于女房东对每件工作都很用心。她还约请咱们在她那里留一整天。她的话讲得这么谦让和谦逊,咱们就欠好拒绝了。
1931年12月31日,伦敦:傅先生住处的膳食不错,我喝的酒太多了。(《朱自清文集》第九卷,江苏教育出书社1998年版,64、92、95页)
在情书里也特别提到他新房东的厨艺,并且说得更好:“1932年11月9日:我星期一搬来此地,全部还算安闲……女厨子手法甚好,菜极可口,但这两天吃得好了,胃倒不舒服起来,你说怪不怪,真是不受看重的胃了。”(朱乔森编《朱自清爱情信件手迹》,江苏教育出书社2001年版,92页)
二、相聚我国饭馆
朱自清在《欧游杂记》里说:“伦敦我国饭馆也有七八家,贵贱差得很大,看当地去。菜虽也有些凹凸,可都是变相的广东味儿,远不如上海新雅好。在一家广东楼要过一碗鸡肉馄饨,合我国一元六角,也够贵了。”(朱自清《欧游杂记》,三联书店1983年版,158页)好像嫌差又嫌贵。但是,这七八家饭馆,他几乎是家家都去,均在日记留下店名,对饭菜的形象,也远好过这揭露宣布的记叙。咱们无妨一家一家整理过来。其间去得最多的,当属顺东楼,也是首要见于笔端,录得四次:
1931年9月15日,伦敦:午饭在顺东楼,刘仲熙君请。
1931年10月8日,伦敦:访刘仲熙君,遇王树芳君,亦在曼彻斯特工厂中,学机械工程。又遇吴定良君,其人乃五师学生,余久闻其名,现已得博士学位,犹从卡尔·皮尔森读计算,思得理学博士学位。其人学识甚大。渠约刘君至顺东楼吃饭,余亦与俱,效果吴君作东;在外国请人一饭,亦如此费事也。
1931年11月13日,伦敦:约请周先生在顺东楼进晚餐,在那里遇见两位我国女士,她们说上海方言。我现已有两个月没听到上海话了!她们的风格举动也是一副上海气派,我对她们既厌烦又赏识,这真是自相矛盾啊。
1931年11月28日,伦敦:同柳和鲁在顺东楼共进午饭。
南京楼也相同录得四次,却是前两次都给予了“甚佳”的点评,且毫不嫌贵!
1931年10月3日,伦敦:饭于南京楼,三分之一(镑),一汤二菜,甚佳,菜极丰。
1931年10月7日,伦敦:赴南京楼午饭,甚佳。
1931年10月10日,伦敦:至南京楼午饭,遇一我国学生,大骂美国学生,谓有以女子袜(高腰)之沿革及月经带之沿革为论文标题者。
1931年12月28日,伦敦:罗先生来访。他告诉我一些关于圣诞节在南京饭馆集会时的状况。他说有个姓何的在会上责怪咱们沉溺于寻欢作乐,可他自己从剑桥到伦敦来,也是为了寻欢作乐的呀!
新华味斋录得三次,有两次是校友聚餐,别离跟北大校友和清华校友;以笔者鄙见,这也是从未见诸别人纪载的一家中饭馆:
1931年12月23日,伦敦:伦敦的北大老校友在新华味斋举办午饭会,咱们在席上举箸长谈。
1931年12月27日,伦敦:约请贾先生在新华味斋吃午饭。
1932年1月1日,伦敦:同清华大学的校友一同在新华味斋聚餐。
早年述南京楼的相聚到新华味斋的相聚,中饭馆可真是留学生们的相聚之处呀,而上海楼尤因北大校友的集会而享盛名:
1931年9月24日,伦敦:晚至上海楼吃饭,我国人殊少。菜不恶。
1932年2月27日,伦敦:在上海楼聚餐,此处因北大校友的集会而在伦敦享有盛名。三时,林语堂作《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》的演说,随后咱们评论较为火热,也很风趣。
除上述中饭馆之外,朱自清还曾偶至华英楼与新粤酒家:
1931年9月15日,伦敦:晚饭罗先生请,在华英楼,逊于顺东楼。
1932年1月31日,伦敦:到新粤酒家参与林(语堂)博士的宴会。午饭后,和他一同到他的住处。他向我谈了关于他的中文打字机的方案。(《朱自清文集》第九卷,江苏教育出书社1998年版,43、54、70、78、51、53、55、94、89、93、97、46、118、43、109页)
当然,这些未必是朱自清先生完好的记载,他也没有责任家家都记,仅就所记,已有顺东楼、南京饭馆、新华味斋、上海楼、华英楼、新粤酒家六家,与他在《伦敦杂记》中所说的七八家大体相合——由于他没有或不肯或不敢去头号饭馆,而英国其时最有名的中饭馆杏花楼和探花楼,应该就算得上头号饭馆。如华五(郭子雄)先生说:“牛津街最华贵的杏花楼,本是伦敦的榜首家我国饭馆,雇主几全为外人,穷学生是不大去得起的。”在华五的笔下,探花楼也相同可称得上头号饭馆:“壁卡底里的探花楼,局面很大,穷学生是不去的。”(《伦敦素描·我国饭馆》,《世界风》1935年第1期)贵仅仅一个方面,要害要好吃,不然就不宽厚了;探花楼是对得起它的大价钱的:“伦敦的我国饭馆有五六家,设备有好有坏,以探花楼最贵,菜味都差不多,贵的菜也很好,和上海的新雅平起平坐,廉价的就不行了。”(茅于恭《留英日子》,《交大校友》1937年第3期 ,31-33页)
《商业杂志》1930年第5卷 第1期伦敦杏花楼饭馆朱自清和穷学生们去不起的杏花楼、探花楼,那该谁去呢?达官贵可去。比方影后胡蝶1935年访欧抵英时,就曾履席于此:“在探花楼吃中饭,又遇见了在巴黎时也遇见到的那位姓李的先生和他的夫人及亲眷等。这位先生不仅仅广东人,并且出是鹤山县,和我也是同县。”(胡蝶《欧游杂记》,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,97页)探花楼则常常是交际礼宾之处:“正式宴客或有男女外宾伴随他们会到探花楼去,饭馆的设备既富丽,而身穿礼衣的堂倌们又十分神情,在音乐演奏中开香槟,嚼鱼翅,喝燕窝汤,说起来虽然有些不调和,但也就很够局面了。”(晶清《说吃》,《新中华》1935年第3卷第20期)早在1924年,前国务总理梁士诒3月5日自香港起程赴欧美游历,7月7日在伦敦与来英的驻美公使施肇基宴聚,地址就在探花楼。晚上驻英使署的践行会,也在探花楼。(凤冈及门弟子编《梁士诒年谱》,广东人民出书社2014年版,350页)但是,后来开的新探花楼,却是意外的价廉物美,奇怪的是却归于同一个老板:
我在伦敦的我国菜馆,差不多常常到那Piccadilly华度街Wardour street的新探花楼的。那儿我国人吃的特别多,并且关于咱们自己我国同胞也十分的优待。那里有公司菜,大约一个先令九办(便)士一客的,已有一汤二炒,白饭尽量吃饱,还有一壶很好的雨前;比五个先令一客的西菜,质量都来得丰厚。我初到伦敦时,不幸跑到了一家叫探花楼的,也在Piccadilly,与新探花楼是一个店主开设的。那儿没有公司菜,一碗肉片汤,非五先令不行。后来去了几回,才知道这新探花楼;所以今后在日子程度很高的伦敦市中,我便找到这一所价廉物美的果腹的食堂。(仓圣《欧行杂记》二十一《伦敦日子》,《人言周刊》1935年第26期)
仓圣说探花楼的菜贵而欠好吃,大约是他不习惯高级粤菜的清淡吧。而这样屈指一算,现已超越七八家了。而事实上,却远不止这七八家。差不多跟朱自清一起来英国的敬伯,就提到了一家大雅楼:“伦敦亦有几家我国饭馆,有时相率到彼处解馋。由于火腿蛋之类吃腻了,也和日本的‘米索稀漉’,相同的不感兴味,所以大雅楼南京楼之类,就常常有咱们踪影。”(敬伯《英国留学生的日子》,《读书杂志》1931年第1卷第2期)比朱自清早来的俞平伯先生,虽在伦敦待了缺乏半月,却屡次提及一家我国楼中饭馆:
1920年2月22日,八时三刻(自利物浦)开车,下午二时抵伦敦。陈、吴、任三君来接,同至留英学生会。……夜在我国楼吃饭,又至会所谈。
24日:下午在寓理物件。偕钱乙藜至西南区觅屋,有一所须五十先令一星期。夜至我国楼晚餐。
2月28日:下午钱来至傅寓,遇陈君(西滢)。陈请任、傅及我在我国楼饭。
3月1日:偕傅在我国楼约吴、任、陈、杨、张诸人餐。(《俞平伯全集》第十卷,花山文艺出书社1997年版,《国外日记》甲集,162-163页)
而再晚两三年,1935年秋来到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的后来成为闻名考古学家的夏鼐,时不时上馆子,基本上只上中饭馆,却说“我国饭馆在伦敦共有五间”,显然是墨客一隅之见——他后来吃过的中饭馆都不止五间,并且杏花楼、探花楼这些大名鼎鼎的饭馆他都没去过呢。再说,他要么去不起,要么舍不得去。抗战军兴,肄业不易,而他还想用有限的经费多学几年;到1938年8月31日,他的公费现已到期,而“研究工作,串珠编目,达360号”,虽效果丰盛,然犹未完结,“节衣减食之所积,足供一年有余”,所以虽然感叹“‘三年海外余血泪’,自问何必!”仍坚持到1939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迸发后,才经埃及归国。但还在开罗博物馆从事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,才再取道西亚、印度、缅甸于1941年头抵达昆明。“他的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,是战役完毕后于1946年颁发的。”(《夏鼐日记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2011年版,第二册225页,榜首册书前附王仲殊《夏鼐先生传略》)
夏鼐夏鼐去得最多的中饭馆,正和朱自清相同是顺东楼,并且一抵伦敦就去:“1935年9月3日:下午6时抵伦敦……至顺东楼食我国菜。”隔天又去:“1935年9月6日:下午谭(季甫)、曾(昭燏)、周(建北)三君来,约至顺东楼晚餐。”紧接着租好房(1935年9月6日),“我的卧室是35先令一星期,膳费在内”,但仍是常常上中饭馆,仍是顺东楼首选:1935年9月27日:上午与陈凤书君同往访谭季甫君,他由伯明翰来,下星期又将返校。下午进城观电影,散场后同至顺东楼吃我国菜,喝啤酒,在座共7人(谭君兄妹、周君配偶、曾、陈与我) ,陈君做东,总共用了35先令。饭菜并不贵,每客2 先令,啤酒一瓶就是1先令,昧淡如水,连我也能够喝上两瓶,总共喝了15瓶(小瓶仅容一杯)。
1935年10月6日:应吴金鼎君之约,进城至顺东楼,原定12时半,今天是冬天的榜首日,伦敦钟点拨回一点,余至后尚在11点半,至邻近漫步,有北京楼、新探花楼、新我国楼。(按:这北京楼和新我国楼,但是前述诸家并未提及的)
1935年11月20日:进城赴李超英君之约,至顺东楼午膳,李君夫人亦在座,系杭州人。
1935年11月22日:约好了林长风、李超英二君一块儿在顺东楼吃食,李夫人亦在座。
整个1935的初到伦敦的这几个月,就只去顺东楼,没去过其他中饭馆,真是至爱了。至爱持续。转入1936年,先去了一次北京楼:“1936年2月6日:与吴君同赴不列颠博物馆,又同至北京楼午饭,随意议论我国考古的景象。”整年下来除了去过这一次北京楼,其他都是持续去顺东楼:
1936年7月25日:与陈君同行进城,至顺东楼用膳。乘3时的火车赴 Dorchester(多切斯特)。
1936年9月14日:赴 Guilford Street(吉尔福德街)访汤象龙君,同至顺东楼午膳。
1936年10月7日:下午至不列颠博物馆,晤及向觉明君,谈至黄昏,同赴顺东楼用餐。
接下来1937年开年不久,榜首次外出吃饭,去的仍是中饭馆,去的仍是顺东楼:“1937年1月9日:下午与陈君同赴伍启元君处,罗凤超及黎名郇君,与伍君三人同居一屋,弄桥牌,旋至顺东楼用餐。”中心间隔了一次北平楼(疑即前述的北京楼):“1937年1月23日:约了李(济)先生,及吴君配偶、向觉明、曾昭燏比及北平楼聚餐。”其他基本上仍是去顺东楼:
1937年2月7日:赴钟道铭君之约,至顺东楼午饭,李(济之)先生及吴君配偶亦在座。
1937年5月12日:至我国饭馆,今天(英皇加冕典礼日)加价,一顿饭要3先令,可谓敲竹杠矣。咱们便改叫汤面,一先令半一客。(按:如此了解的饭馆,虽未清晰说是哪家,大略是顺东楼了。)
1937年5月17日:黄昏与钟、周、汤、陈四君至顺东楼用餐。
1937年5月21日:赴皇家丘陵,晤及李(济)先生,李先生对法德的留学生不满意,说他们玩女子,不读书,德国的400人中真实读书的不到10%。旋伴之赴查令十字街购书,至顺东楼用餐。
1937年5月27日:这星期持续听 Rostovtzeff罗斯托夫采夫的演说,向觉明,曾昭燏二君来听。今晚与二君赴顺东楼用餐,吴君及潘君在座,谈至10时半始散。
1937年6月6日:邀吴君配偶及曾君聚餐顺东楼,唠嗑国内考古界景象。
1937年6月12日:晚间与汤象龙君在顺东楼聚餐,旋至吴(金鼎)君处,获得其论文。
尔后北京楼、顺东楼有些替换着上,但仍以顺东楼为主:
1937年6月19日:晚餐请钟道铭君聚餐北京楼,以钟君下月将归国也。
1937年6月27日:晚间应向君之邀,至顺东楼聚餐,送曾女士及吴君配偶也。
1937年7月11日:我国基督教协会与中华协会欢迎刘廷芳、韦卓民诸氏,程尧圣君约我参与,会后与陈凤书、黎名郇二君至北京楼晚膳,遇及张德昌君,咱们都有些气愤。
1937年7月20日:晚间赴吴君之约,在北京楼聚餐。
1937年7月21日:午饭约吴君配偶及钟、向诸君在顺东楼聚餐。
1937年7月27日:晚间在顺东楼遇及汤、钟二君,同至汤君处唠嗑,以汤君后日将离英赴法也。
1937年9月15日:黄昏抵伦敦,为朱君找定旅馆邀之至北京楼吃我国饭。
1938年6月4日:晚间请陈君至北平楼吃饭,贺其得硕士学位也。朱庆永君奉陪。
1938年11月12日:昨日在我国协会中,遇及黄宗石君,系学军事者,亦十中结业,与吴学荣非同级,瑞安人。今天偕之同赴牛津旅游……返伦敦在顺东楼晚餐。
1938年12月4日:下午应王绳祖君之约,赴其寓所,朱君及王铁崖君亦在座,弄桥牌,茶点后持续弄到黄昏,同赴顺东楼晚餐。
1939年6月25日:昨日王维诚君由牛津来,午饭朱庆水君同在顺东楼聚餐。
1939年6月30日:引导王君旅游校舍、系中博物院,及 E. E. S.(Egyptian Exploration Society, 埃及考察团)博览会。晚间与张宗燧、许宝騄君等在顺东楼聚餐。
1939年7月24日:今天起开端编《抗战日报》,每二星期轮流到一次。冒着大雨到中华协会去编报,无意中碰到袁家骅君,请他到顺东楼吃我国饭,领他到自己的寓所里来坐,唠嗑至10时余始去。
1938年9月24日:王维诚君自牛津来,邀之至顺东楼晚餐。(《夏鼐日记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2011年版,榜首册,356-357、368、372、392页;第二册,10、56、69、74、88、90、92、109-114、116-118、125、215-216、232、233、249、250、252、260、264页)
在大多数民国学者或文人笔下的英国中饭馆,顺东楼必定不如杏花楼、探花楼那么高级,那么有名,但仅凭朱自清和夏鼐的当年的遗踪,及其笔下如此动听的学人故事,就足以持久留芳。
《一四七画报》 1946 年 第4卷 第6期 《我国菜馆在伦敦》朱自清偶然一去上海楼和华英楼,夏鼐则偶然一去上海楼和中山楼:1939年9月28日:正午请客格兰维尔教授在上海楼午饭,约鲍姆加特尔博士及Miss Macharg(麦克哈格小姐)奉陪。
1939年10月21日:房东配偶对待我总算不错,前星期乘房东请假离营的时机,请他们配偶至中山楼宴聚。(《夏鼐日记》第二册,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2011年版,260、264页)
中山楼不经见,上海楼和华英楼都是颇有故事的。比方,特派伦敦的《中央日报》名记徐钟珮就对上海楼情有独钟。她在《伦敦和我:我国菜馆》中写道:“我最喜欢的一家馆子是上海楼,上海楼开在希腊街,由一位中英混血种的小姐掌管。这馆子原是一位我国人所开,他娶了一位英国太太,儿女成群,临终时把这一生运营托了巨细姐经管,巨细姐也不负所托,把它运营得欣欣向荣。我想我之所以喜欢上海楼,榜首由于它环境清幽,但最大的原因,是由于它有两色菜是道地我国做法,一仅仅腊肠,一仅仅豆腐,偶而也能在那里吃到粉丝汤。后来咱们和大姐熟悉,她常在咱们的谢声中,端出一碟腐乳来给咱们佐餐。”(徐钟佩《 伦敦和我·我国菜馆》,《中央日报周刊》1948年第5期)
晶清的《说吃》也写到了上海楼,在她看来那不过吃小吃的小饭馆:“阔少们、腰缠颇富的寓公和商人、大使馆的巨细交际官……随意小吃的时分,就到上海楼或顺东楼等处,正式宴客或有男女外宾伴随时他们会到探花楼去。”
而在1940年代后期的记载里,上海好像成为尖端的中饭馆了:“我国饭馆在伦敦巨细有三十家左右,但是为我国人自己所赏识的,只要上海楼和大世界两家。上海楼安置得反常高雅,两三间巨细雅座和大厅间,满壁名家书画,几幅山水人物的湘绣,东方文化的情调极端稠密,就凭这一些玩意,也能够招徕西洋顾主,和安慰祖国去英的官商学生。大世界除了书画而外,还有壁上油画的我国的各地风景,也独具匠心。至于磁器的杯盘碗盏,象牙筷子,更比国内一般饭馆还要精美。(谭纳西《环游忆语:伦敦报馆街、我国饭馆》,《中央日报周刊》1947年第10期)然未敢必是。
华英楼则在新牛津街邻近,是华五(郭子雄)先生留英在伦敦榜首次吃饭的当地。它的老板是一个广东人,听说他开始在别的一家我国饭馆当仆人,后来挣了几个钱,便单独开了这家饭馆,他的老婆就是他早年充任仆人时的搭档,并且从后文的叙说看,应该是个英国女子。而显示风仪的正是他的洋老婆:
这位老板娘现已有了三十来岁的年岁,戴着一副小眼镜,情绪很和霭,同学中有时受了伤风,她便给你配一点药吃,倒很灵验。后来华英楼的老板,将生意让出,带着老婆同两个小孩回到广东去了。老板娘在临走前对人说:“我的老公是我国人,我要做我国人,我的儿子得做我国人,读我国书。像你们相同,将来为国家干事。我不能长住在这儿,让儿子成长在这儿,使得她们长大时,英国人不供认他们是英国人,我国人不供认他们是我国人。为了他们,咱们回到我国去,我国是咱们的国家,是么?”(华五《伦敦素描·我国饭馆》,《世界风》1936年第9期)
朱自清先生在游学英国期间给陈竹隐的情书中,写到了“此间饭馆大都女子款待”,也写到了“男学生娶中外杂种女子及外国女子者也有一二人,但所娶均女款待之类,再高则不会嫁我国人也”(朱乔森编《朱自清爱情信件手迹》,江苏教育出书社2001年版,75页),为什么不亲身写写这些中饭馆的洋女款待洋老板娘,有些惋惜。
(本文来自汹涌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汹涌新闻”APP)